李湉:带上一颗好奇的心,探索世界,探索内心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李湉,我今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在开始之前,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像海豚或鲸鱼这样的海洋哺乳动物需要喝淡水吗?或我们关灯之后光又去哪了呢?还有,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是右撇子,而有些人,包括我在内,却是左撇子呢?这些看似有些奇怪的问题是我在小时候通过观察身边世界所提出的。这些往往在生活中被忽视的小细节却能够被许多拥有一双好奇的眼的人捕捉下来。很感谢爸爸妈妈一直支持我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相信一个善于思索的心灵应当被好好珍惜与呵护。
善于思索的心灵
好奇心,简单地从定义上来说就是求知的欲望。它的一切都从观察,提出问题和学习开始。它对我们来说其实一点都不陌生,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生来都具备着一颗好奇的心。大脑如同一张空白画板,我们通过探索身边的世界来为它增添色彩。但是,到了人生的某一阶段,许多人会开始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他们会对身边的事物、人,甚至自己熟视无睹。但是,还有些人会以自己无尽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为荣。于是,我对自己承诺说——我永远也不要放弃一颗好奇的心。
上高中时,我开始着迷于生命科学。在上海协和万源美国高中和老师Mr. Doyle学习生物课时,我领略到了每个生命的结构和运作方式都巧夺天工。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和自然选择,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在学期末,我们有了一个开展独立课题研究的机会。于是,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来寻找一个一直徘徊在心中的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左手人和他人如此不同?
如我早些提到,我是一个左撇子。这意味着我属于一个在人群中占比还不到10% 的稀有的物种。在成长过程中我也逐渐意识到作为左手人不仅仅只是表象和他人不同,我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也十分独特。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视觉动物,我的大脑善于利用图像和色彩来思考和记忆。然而,我的右手人同学们则更加习惯用语言文字和数字。于是,我开始思索——为什么我如此与众不同。当我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各种资料后,得出结论brain lateralization (脑功能偏侧性)是我许多问题的缘由。
简单地说,我们的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而两个半球又以一个叫胼胝体的结构相连。脑的两个半球看似是对称的,但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左脑主要负责处理语言和逻辑。位于左脑的 Broca’s Area 和 Wernicke's Area 是人类专门用于语言表达及理解的区域。右脑则专攻图像及空间思维和创造力。其中,right temporal lobe就是专门负责处理人脸和物体识别的。许多人的大脑天生都会有一个“优势半球”。由于每个脑半球都是接收并传达信息给另一侧的身体,理论上左脑人通常是右手人而右脑人通常是左手人。
为了验证我学到的理论,我在学校开展了一个实验来探究大脑偏侧性对人们处理图像和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影响。就我的实验数据来看,右脑人学习和记忆图像的能力高于左脑人。但是,左脑人、右脑人的学习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却不相上下。也许我实验设计中的瑕疵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如果仔细想想,这些数据并不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在当今社会,右手人在人群中的占比高达接近90%,这也意味着生活的环境处处都是由左脑人主导的。比如学校里所学的科目,如文学,科学,数学等等,都是侧重于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分析等属于左脑所负责的能力。所以作为少数群体,右脑人们已经学会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适应身边的大环境。
经过这次的独立课题项目后,我开始对脑科学产生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强烈兴趣。我知道,尽管大脑是人体中最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人类对于自己大脑那高度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我常常思索为何神经元之间以物质为基础的交流就能够产生思想和精神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记忆又是以什么方式储存在大脑里的呢?为什么大脑就算是在分子细胞这么微观的层面出了任何差错都会导致例如帕金森或阿尔兹海默综合症这样严重的神经性疾病呢?我非常渴望能够继续探索并解开这些谜题,于是我决定在华盛顿大学学习脑神经科学。
四年的大学生涯,我们通过许多课程来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大脑:先是学习了脑神经细胞之间交流的电生理,接着又学习了脑部解刨学、系统神经学、神经疾病学、计算神经科学,还有神经药理学。然而,我知道距离真正解开大脑的奥秘还是相差甚远的。可以说我们对外太空的了解都远远超过我们对单个神经细胞运作方式的了解。
于是,为了进一步的探索,我加入了华盛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实验室。实验室主要研究的项目是 synaptic 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也就是神经细胞在大脑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生长和连接变化。在细胞层面,当两个或多个神经元同步地受到反复刺激后,这些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输能力就会不断增强。这种信号传输能力的增强则体现于突触后神经元(也就是位于信号传递下游的神经元)经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细胞内部变化,最终使得它位于细胞表面的 NMDA Receptor 的数量增多。NMDA Receptor 是一种蛋白接受体,所以它的增多也意味着神经元能够更高效地接收来自上游神经元传达的信号素。这些神经可塑性的机理为大脑奠定了学习和记忆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科研领域。
但是,在光鲜的表面之下,科学研究也是艰苦的。需要不断地重复实验,解决各种问题,分析海量的数据,还要阅读很多相关领域发表的论文和期刊。作为实验室的一员,很荣幸能够和身边的教授还有保罗艾伦脑科学中心的人员一起并肩合作。在实验室工作期间,我做的实验帮助证明了一个在大脑学习过程中促进神经元连接和交流的分子现象。于是,我撰写了论文 “The Effect of Wnt5a on ROR2 Dimerization”。虽然这只是对生命科学界很小的一点贡献,但是能作为第一个探索并发现一个以前从不为人类所知的生命现象的人也是非常令我有成就感的。我相信世界上的所有其他科学家们也深有同感。只有这样的好奇心和对探索的渴望才是真正推动所有科学发现的动力。
的确,这个大千世界充满了奇趣。相信如果每个人都带上一双好奇的眼,静下心来观察身边的世界,大自然就会缓缓地揭露它神秘的面纱,赐予每一双眼一个惊喜的。当然,除了外在的世界,每一个人的内心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小宇宙。作为人类,我们被赠与了地球上最强大的大脑,所以更应该花一些时间来探索它的潜力。在生活中,大胆地尝试并发展内心所向的爱好,并通过它们来探索学术或事业以外的自我,发掘自己多元化的潜力。兴趣爱好也给我们机会来接触新的事物,人,和理念并帮助丰富精神世界。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
对自己保持好奇心,探索内心世界
从很小开始,我就狂热地喜爱芭蕾舞。我在六岁时被选入学校的舞蹈队并从那时开始学习舞蹈。当开始读大学时,学业虽然繁重,但是我依然想坚持自己的这份爱好。于是,我决定同时攻读芭蕾舞课程。在大学期间,除了每周五小时的练习外,我也学习了不少舞蹈理论类的课程。
其中一门是西方舞蹈历史。在这门课上我跟随不同时代的编舞家们的脚步了解舞蹈在不同时代的特征。这门课的结业论文我选择了探索起源于欧洲宫廷的古典芭蕾舞是如何因时代变革和劳工阶层的兴起而渐渐演化出随性并追求自我表达的现代舞的过程。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当中我不但更加透彻地学习了芭蕾舞历史,也对整个西方的社会演变和人的审美观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学的另外一门课叫做舞蹈解刨学。通过学习人体的骨骼,肌肉,筋腱等结构来更加科学地利用身体完成舞蹈动作。这门课让我能够从最本质来理解人体运动的原理,也同时让我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运动过程中的伤害。学期末时,我们每一个人都画了一幅融入自己个性的“解刨自画像”。左边这幅就是我以《胡桃夹子》为灵感的作品。
大学四年的学习使得我更加热爱芭蕾这种极为优雅又充满动感的艺术。我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舞者不单单该有脚下的功夫,更应该对舞蹈背后的理论和历史有深入的了解,而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感觉到自己也成长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舞者。
现在我更加意识到,有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爱好并全身心地投入这些爱好都会使我们的人格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虽然有时候寻找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常常有人也会经历“三分钟的热情“,但这种多变和难以揣摩也正是人内心的奥妙之处。所以,应当始终对自己也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慢慢探索内心的世界并从中寻找到快乐。而且,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知识都是相同的。所以,在任何一方面的经历其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最终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好奇心的力量是超乎我们所能想象的
最后,我想说我相信好奇心的力量是超乎我们所能想象的。它带给我们快乐和求知的欲望,也是我们保持年轻的良药。我大学实验室的导师,Dr. Andres Barria,虽然已是任教多年的教授,但每当我看见他的眼睛时,我看到的却是如孩童般天真好奇的双眸,清澈见底。同样,如果不是因为好奇心,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迈泽伦也不会去环球航行,我们更不会把人类载上月球。如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Curiosity has its own reason for existence. (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停止提出问题。好奇心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所以,大千世界充满奇趣,我希望大家能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让它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
李湉
美国华盛顿大学 大四
来源:本文是李湉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整理
xingjiaoshi@dett.cn